|
中新网5月15日电 香港《大公报》5月15日发表评论文章《粮油价升掀世界变局》说,近日国际油价又再掀升浪,纽约期油迭创新高,乃继早前大米等农产大幅涨价后,又一轮商品通胀。在全球性涨价下,大国间将进行承受力竞赛,谁更能承受打击谁就会更有利。故高通胀环境突出了承受力的优势,并因而造成此消彼长的实力重组。
文章摘录如下:
近日国际油价又再掀升浪,纽约期油突破120美元一桶后迭创新高,乃继早前大米等农产大幅涨价后,又一轮商品通胀。笔者已指出这是一次全球性的比价调整。所引发效应将有不少是结构调整,包括全球经济格局的重组,影响或会十分深远。
引发商品大涨价有多重原因,最根本者是供求失衡;这反映于粮食、金属等多项商品的国际库存处于几十年来低位,而石油的实时剩余产能则属历史性偏低。失衡来自:(一)需求因新兴经济保持蓬勃而上升;(二)供给受天灾人祸及长期投资不足制约,令产能扩充追不上需求增长。此外,还出现了商品交易金融化的新因素,令商品市场成了基金大户的投机炒作场地,尤其在欧美金融;拢唐肥谐「闪诵碌淖式鸨苣阉,因而支持了商品价较长久的升势。
这轮涨价可引发一系列的宏观经济效应,包括:(一)带来成本推动型涨价,并将逐步向下游的生产及消费传递。(二)有宏调收紧作用。成本上升利润下降会抑制生产及投资,物价上升会引致居民实际收入及消费能力下降,并形成工资上升压力,及工资─物价的上升螺旋。总体来看,此种涨价是典型的滞胀催生剂。
除上述对宏观经济总量的影响外,更重要的是这轮通胀的结构调整效应。在产业方面,比价调整将促成产业间收入及投资的再分配:最有利于农矿等初级产品行业,和与节能减耗有关业务的发展,最不利于高能耗高物耗生产:这会受到最严重的成本升及需求降夹击。至于其它行业,仍会受到直接或间接的,程度不一的负面影响。
更为值得注意的结构调整,是从长远看可能引发国际经济格局转变。首先是对国际经贸的影响:
(一)自由贸易及全球化将面临新压力。如最近粮价急升,已令许多粮食入口国加强采购,而出口国却限制出口,美国农民又要求加强限制入口以;け竟。另一方面,农产品涨价也带来了欧美等国降低农产补贴的良机,但问题是鉴于政治因素这暂时难以实行。
(二)国际竞争或被扭曲。本来国际性涨价的影响全球化,不会直接影响各国的竞争力,但实际上国际价格大涨可能令国内外价差拉阔,从而形成市场扭曲及竞争力的相对改变。如出口国会维持对国内用户的较低价格(特别是当采用限出措施时),而入口国则会提高对国内消费的补贴。
(三)国际购买力的转移。商品涨价会引起国际上的贸易比价变化,对商品出口国有利,对依赖入口的国家则不利。尤为受惠的是资源产出大国如产油国、澳洲及巴西等,受害尤深者是一些贫穷的非洲粮、油进口国。依赖低成本加工出口的地区亦受到双重压力:一面原料价大升,另一面却因欧美等经济不景需求下降,而不能把成本上升转嫁,导致加工利润下降。
总之,商品涨价对各国利弊不一。因此还要分析对主要国家集团实力的影响,以便探索由此引发的地缘政经格局变化。对欧美日来说,这轮通胀来得十分不合时:当次按;⑸疃冉鹑诰玫髡剩羌壑换峒由钪驼臀侍。因这可:(一)形成涨价与金融危机恶性互动。涨价直接压缩消费力,对消费占GDP比重甚高的欧美经济(如美国便占七成)影响更大,加剧了在金融危机下的消费收缩,并可反过来加深金融信用危机。本来发达国消费中的商品比重较低,有利减轻冲击,但石油涨价累积已多,最近已出现美国人减少驾车的倾向,显示涨价的影响正增强。(二)形成涨价与美元贬值恶性互动。商品涨价部分是由美元大贬及资金流向商品引起,由此形成的金融经济问题,又将减弱人们对美元的信心而抛售美元资产。(三)不利金融市场稳定。涨价引致的加息预期及经济问题,对股市及债市等均不利。(四)加大宏调难度。在大幅涨价下通胀预期上升,令央行难以减息支持经济,美国联储局的境况尤为困难。
另一方面,欧美作为农产及美国作为产油大国,也可从商品涨价中获益,有利农矿及相关产业发展。但由于原产品生产占欧美经济比重不大,故总体的刺激作用有限。
通胀对新兴经济来说影响不一,有的很好有的很差,故会做成两极分化,但总体来说有利于与欧美不和的产油国如俄国、委内瑞拉及伊朗等,也有利于中东、拉美等地区摆脱欧美的控制。更重要的自然是对中国的影响。作为多种资源产品入口及加工出口大国,中国已受到不利影响。但中国也是资源生产大国,多项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或前列,小部分如粮、煤等还是净出口国。农矿生产在经济中的比重也比欧美高很多,故总体受益更大,何况商品涨价还有助解决“三农”问题,和推动节能减耗等好处。
更根本的是,在全球性涨价下,大国间将进行承受力竞赛,谁更能承受打击谁就会更有利。故高通胀环境突出了承受力的优势,并因而造成此消彼长的实力重组。显然,在这方面中国优势突出:经济底气足而内需强,也更有能力保持工资、利润及税收增长,与欧美经济在金融危机下弱不禁风大异其趣。在宏调潜力上,美国财赤高而息率汇率低,以政策支撑经济的能力几已耗尽。相反,中国财政健全货币一直从紧,改行扩张政策支持经济的余地甚多。故中国如能趁机改善“三农”及高消耗问题,则这轮通胀反可令中国得利,并相对欧美实力增强,确是加快崛起的好机遇。(赵令彬)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