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三月九日电 题:保育意识升温,港人珍视吾土吾情
中新社记者 陈伊敏
近年,香港社会掀起一股保育热潮。
越来越多非政府组织、慈善机构、商界以及市民都配合特区政府的文物保育措施,参与到激活这座城市的文化与记忆,“活化”历史建筑、古物古迹的行动中来。这些民间的行动,甚至反过来影响了政府的决策。
最近,香港赛马会斥资十八亿元活化中区警署建筑群的计划,备受关注。除复修、;ず头⒄估方ㄖ锿,赛马会计划将逾一百六十年历史的中区警署古迹群,活化成集文化剧院和食肆商铺于一身的文化地标。作为香港最大的慈善机构,赛马会将不动公帑独力承担这项保育计划。
香港发展局上月开始邀请非牟利机构,就营运逾八十年楼龄的湾仔石水渠街、庆云街及景星街蓝屋历史建筑群活化项目,提交竞投兴趣意向书,获得多间机构的积极响应。
一直有意参与活化蓝屋计划的慈善机构圣雅各福群会,其社区发展服务主管林国伟对本社记者指出,该会与本地另一文物保育机构及蓝屋居民团体一起参与投标。
林国伟表示,活化社区建筑,不仅是保存了老街坊的生活记忆,更重要的是鼓励居民参与并投入社区发展,同时让年轻人认识社区,对社区产生认同感,更明白何为“根”。
他透露,计划将以不改变现有用途和社区网络为原则,另加入一些能够凝聚地区文化的用途,提供空间给社区艺术家,给小商户经营等。设想让住在蓝屋的居民,担任“文化导游”,向市民和游客介绍上世纪的香港特色。
港府的另一项“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正著手“活化”七个历史建筑。近日相关建筑陆续开放予非牟利团体参观。被列入港府“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的一级历史建筑物雷生春,在开放参观时共吸引四十个团体约八十人前往。而大埔警署开放日,也吸引了三十多个非牟利团体参观。
去年九月,具有七十年历史、曾经是电视剧《京华春梦》取景场地的司徒拔道四十五号景贤里大宅,物业易手后遭受清拆“肢解”。经传媒曝光和公众呼吁后,清拆行动被叫停。事件触动政府当机立断宣布根据古物古迹条例,将其列为暂定古迹,任何工程一律暂停。而景贤里业主也承诺不花公帑一分一毫,自费复修。这个古色古香的大宅在公众的关注下,逃过了鬼门关。
《追寻香港古迹》、《集体回忆之中区警署──百年警署的故事》、《活在西九》、《天空之城》、《忆记戏院记忆》,当本土文化再次強烈发酵时,相关的书籍也亮相在各大书店的书架上。
有怀旧的香港人,自己设立网页——“香港志”,邀请广大网民一同收集对香港的情怀,利用虚拟空间,提高身边人的保育意识,以民间智趣反映本土情怀。
在“香港志”网站,有“香港今昔面貌”:收集香港不同地方的古今相片,网民可根据经纬度上载建筑物相片;有“港情港话”:以网志形式,让网民抒发对香港不同地方的感情,亦可记录在该处的回忆;还有“香港百科”:以维基百科软件,记录及收集香港不同时代的地方、玩具、零食、用品等资料……
除了本地多位学者聚集在文化沙龙,探讨《街市与本土文化》,历史文化工作者何耀生亦带队展开“盂兰节之旅-山城鬼迹”,到昔日的维多利亚城中心,游走旧城魅影之间,看全港最老的露天市集嘉咸街街市;走到百公庙、百姓庙、太平山街打听旧城鬼故事、一八九四大鼠疫的真相,思考街道和文化的重生。
下周末,又将有民间文化社团组织“坟场游踪”,探索位于跑马地的古老坟场群,领队邹颂华对记者说,这是香港城市空间的异域,也是一个“联合国”区域,同时亦是一个户外的香港历史博物馆。
她说,此处是开埠至今,信仰不同宗教的香港人,或香港过客的最后归宿。从这些被遗忘了的珍贵文化遗产,可以了解到香港所隐藏的宗教文化、历史。
百年来,香港在不断创造、重建的过程中,由一个贸易集散地,逐步发展成工业枢纽,乃至今日的国际金融中心。今天的香港人,越来越珍视这些历史回忆,越来越回味吾土吾情。(完)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