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俞雨霖
(节选)
台湾媒体2005-2006这两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大变化,不只是一家接一家的媒体因经营无以为继不支倒地,先后宣告�?�,而台湾媒体生态也发生巨变,台湾的新媒体时代已正式来临。新媒体时代考验着媒体,新媒体也在创造着台湾媒体市场的新天空。台湾新媒体时代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八卦媒体在台湾开启了新的阅读空间;一是电子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以泰山压顶之势,让传统的纸质媒体只能大叹“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媒换旧媒”。
在这样的新媒体时代,毋庸置疑只能是“优胜劣败、适者生存”,反应最明显的是传统的纸质媒体(日、晚报),有如骨牌般,在新媒体时代的冲击波下,一个接一个倒下,既不壮烈,也无人感慨。2005年是台湾媒体市场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关键年份,喧闹多年的党政退出媒体的政策,在年底落实了。2005 年12月27日,过去介入媒体经营的政府持股(含军方)、政党持股全面退出。此后,台湾媒体市场再没有名义上由政、军、党经营的媒体了。另一个重大变化,更引起海内外媒体研究者的费心省思与探讨,这就是香港八卦媒体2005年完全在台湾市场站稳了脚步。
由香港进军台湾媒体市场的八卦媒体《苹果日报》竟然在短短不到3年时间(2003年5月2日创刊)就成功站稳了脚步,让外界见识到台湾读者对于八卦媒体的接受程度。这种八卦化效应对于本土媒体而言,到了2005年,可说产生了不可承受之重。不少本土媒体在《苹果日报》的八卦震波下纷纷倒地不起,尚未倒地的也多少根基受到摇动而重新检讨因应之道。这波首先源起于纸质媒体的八卦化风潮,亦有星火燎原之势,电子媒体迫不及待地群起仿效八卦化的报道方针。娱乐新闻八卦化已不足为奇,社会新闻八卦化亦属可以理解,而连政治新闻都走向八卦化。到了2005年,台湾媒体向八卦沉沦的趋势似乎已难以扭转了。当然,也有新闻界资深人士认为,台湾媒体的八卦化是对过去几年来台湾媒体报道过于泛政治化的反弹�!敖猛鞅匦韫�,台湾媒体由这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似乎是一种必然。
过去一直以文人办报为傲,并以建立质报,倡导文以载道,并追求扮演社会喉舌、为国为民的台湾本土媒体市场,到了2005年已完全弃守了原有的立场。过去的“法相庄严”,已经为“花枝招展”所取代�!肮纷卸印钡哪苣鸵殉晌教迳嬗敕⒄沟睦�,本土媒体也开始建立“狗仔部队”,希望能够突破困境。台湾的媒体经营者,迅速地向香港的八卦媒体靠拢了。要说多无奈就有多无奈,但终究是受众与市场决定了台湾媒体八卦化的方向。
媒体倾倒的骨牌,当然由最传统的纸质媒体开始,其中又以日报为先,纸质媒体的经营�;延梢话阈缘闹行⌒兔教宀ḿ暗街髁餍缘拿教寮�。2005年11月1日,台湾中国时报集团旗下的《中时晚报》宣布�?�,象征着台湾主流纸质媒体衰落的第一块骨牌已经倒下。进入2006年,�?挠小洞蟪杀ā�(1990年1月创刊,2006年3月�?�)、《中央日报》(国民党党营,2006年6月�?�,结束了79年的历史)、《台湾日报》(2006年6月�?�,台独报纸)、《星报》(联合报系,2006年11月�?�)、《民生报》(联合报系,2006年11月�?�)�!吨惺蓖肀ā返耐?抟汕孟炝颂ㄍ逯街拭教宓木�,再不突围,恐怕难有生机。因此,在2005年,外界已清楚地看到,台湾纸质媒体的前景只能说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台湾报纸的阅读率,在2005年仍维持在5.05成左右,比2004年的4.9成增加了0.15的阅报率,不过根据调查,这个增加的数字还是靠《苹果日报》的八卦内容拓展了读者群的成果。但到了2006年,台湾报纸的阅报率还是创下了历史的新低,只有45%左右。传媒学者还预言,日报当前的处境只能说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敝劣谕肀ǖ拇尘透喑�,迄今台湾只剩下一份晚报——《联合晚报》,而媒体界几乎都认为这个台湾最后一份的晚报,就像即将灭绝的最后一只恐龙一样,只是在等待不可逆转的绝种命运。
相对于报纸的经营环境每下愈况,网络媒体则仍基本维持两位数的增长。这无疑象征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形势易转的格局,在2005年已经确定下来并迈向了死亡交叉线。以2006年为例,网络媒体的接触率已达39%,与报纸的每下愈况正好相反,两者的接触率仅相差6个百分点,网络正以充满活力新媒体的雄姿继续挺升不可遏止。一位台湾资深媒体人士曾直率指出,台湾媒体行业在数子化大军压境下,已出现了革命性的结构变革。纸质媒体已面临结构性的崩解,问题已不是经营者努力不努力的问题,而是受众已加速向纸质媒体告别,并义无反顾地投入了电子媒体的怀抱。这也与受众喜不喜欢纸质媒体无关,而是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让他们更喜欢电子媒体。
虽然“形势比人强”促成了台湾纸质媒体的没落,但台湾纸质媒体没落的如此之速,就不仅仅局限于媒体自身在当前环境下出现的不利于经营的小气候,更有台湾经济大环境持续恶化的大气候。尤其是经济严重衰退造成的投资不振与民间消费衰退,让媒体的广告量未出现明显的增长,而纸质媒体的营收却相形萎缩,纸质媒体本身在营收日益减少,甚至出现大幅亏损的情况下,欲振乏力自不待言,紧缩支出降低营运成本成了自救的唯一途径。甚至另一个伄诡的现象是,报纸发行越多亏损越大,甚至不与广告量挂钩,这也注定了报纸亏损日益增加的命运。至于业外收入方面,就报业集团本身而言,虽然报业集团除了媒体经营外尚兼营其它公司,但在各事业单位财务独立的情况下,“挖东墙补西墙”的方式一时为之尚可,长期持续下去在现实上也不允许。因此对报业集团而言,除了集团的旗舰媒体必须不问亏损继续存在外,其它亏损媒体该关就关,否则很可能因此拖垮整个集团。
为了力挽狂澜,台湾纸质媒体的求生之道除了降低经营成本外,将旗下的子媒体“关停并转”外,另一种因应之道则是进行跨媒体整合经营,由纸质媒体扩张为涵盖电子、平面等相关事业的跨媒体集团。台湾主流报纸之一的“中国时报媒体集团”(简称中时媒体集团)是最好的例子,中国时报集团在2002年6月即开始向电视进军,收购了有线的“中天电视台”,在经营初步上轨道并转亏为盈后,再次在2005年扩大跨媒体的业务版图,于2005年12月24日以58亿元新台币(约14.5亿人民币)收购了国民党的三大党营媒体“中国电视公司”、“中国广播公司”与“中国电影公司”(简称“三中”),使中国时报集团成为一家拥有两份日报(中国时报、工商时报)、两家电视台(有线的中天电视台与无线的中国电视公司)以及包括中时网络科技公司、时报周刊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时报旅行社、中国时报出版社等在内的跨媒体集团,并成为台湾媒体界也是华文媒体圈最大的跨媒体集团。2005年台湾跨媒体集团的出现,说明了台湾传统媒体对于台湾未来媒体经营跨出了崭新的一步,希望借着整合性的媒体运营,为传统媒体找到一条未来生存与发展之道。
本文为原文节选,综述全文请参见即将出版的《2007年世界华文传媒年鉴》,未经允许,任何单位、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本文。